(五)寶寶哭泣原因及安撫技巧-(3)病理狀況

3.病理狀況                   
【常見原因】
腸絞痛、感冒、皮膚搔癢、尿布疹、鵝口瘡、長牙等。
【行為表現】
1)寶寶哭聲比平常尖銳而淒厲,或握拳、蹬腿、煩躁不安
2)有感冒或身體其他病痛時,寶寶可能會哭哭睡睡或持續性的
     啼哭,也可能出現身體其他方面的不適症狀如伴隨有發燒、嘔吐、煩躁或腹脹,家長可以先從外觀察覺原因,其中任何一種症狀,建議就醫。
【安撫技巧】
1.
先觀察寶寶是否為病理上的問題,例如:發燒、皮膚發炎、尿布疹等。如果感覺異狀就要帶寶寶去看醫師,並依照醫師指示用藥。
2.
如果醫師懷疑為腸絞痛,家長可以透過腹部按摩來減緩寶寶的不適或幫寶寶塗抹一些防脹氣的藥膏,減緩不適感。
3.如果喝奶就哭或胃口明顯不好,可能是鵝口瘡或喉嚨發炎,讓寶寶不舒服,可以改餵涼一點的牛奶或食物,並帶寶寶給醫師檢查。
4.
放一些輕柔的音樂,緩和寶寶的情緒,多讓寶寶休息、睡覺,增強體力。
5.
讓寶寶泡泡澡、拍拍寶寶的背、或幫他輕柔地進行身體按摩都有助緩和寶寶的不適。
6.
長牙中的寶寶,給予一些冰冰涼涼的固齒器也會有幫助。
    有的寶寶生病時顯得虛弱、沒精神,有的寶寶則是大吵大鬧想發洩身體的苦痛,只要經醫師確認過病因,無需太過擔心,不要因為無法停止寶寶的哭泣就生氣或焦慮,隨著病情好轉,寶寶就會慢慢展露笑顏。不過,如果寶寶出現哭泣、食欲很差、嘔吐、活動力明顯減弱、感覺神色不對,就需要再次就醫,確認是否有其他問題。只要寶寶的哭泣可以很快安撫,甚至逗弄後會露出笑容,則可以放心,再觀察即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